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,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环保新趋势。最新发布的《T/CI 303—2024》标准,首次规范了厨余垃圾发酵制备污水碳源的技术要求,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一条“以废治废”的创新路径。
一、技术原理
厨余垃圾经过**厌氧发酵**或**好氧发酵**处理,可转化为富含有机酸的液态碳源。其主要成分包括乙酸、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(VFAs),这些物质恰好是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“优质食物”,能有效提升脱氮除磷效率。
二、核心要求
1. 原料控制
仅允许使用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(如剩饭菜、果皮等),严禁混入塑料、金属等杂质。
原料需经过破碎、分选等预处理,确保发酵效率。
2. 发酵工艺
厌氧发酵:温度控制在35-55℃,发酵时间5-7天,pH值维持在6.0-7.5。
好氧发酵:需定期搅拌供氧,周期缩短至3-5天。
3. 成品指标
COD浓度:≥50,000 mg/L(相当于传统碳源的2-3倍效能)。
安全性:重金属(铅、镉等)含量必须低于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限值。
稳定性:产品保质期≥30天,无恶臭或沉淀。
三、应用优势
1. 成本更低
相比工业碳源(如乙酸钠),厨余垃圾碳源制备成本可降低40%-60%。
2. 环保双赢
既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置难题,又减少了污水处理厂对化工产品的依赖。
3. 效果显著
实际案例显示,投加此类碳源后,污水厂总氮去除率可提升15%-20%。
四、注意事项
杂质风险:需严格监控厨余垃圾来源,避免油脂或盐分过高影响微生物活性。
季节性影响:夏季高温可能加速发酵,需调整工艺参数。
T/CI 303—2024标准的实施,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开辟了新方向。未来随着技术普及,这一“变废为宝”的模式有望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标配选择,推动循环经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