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级碳源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添加剂,主要用于补充生化系统中的有机碳源,促进微生物生长,提高脱氮除磷效率。为确保碳源产品的质量、安全性和处理效果,我国制定了多项检测标准,主要涵盖以下几类:
1. 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
1)《废(污)水处理用复合碳源》(HG/T 5960-2021)
适用范围:适用于由甲醇、乙酸钠、葡萄糖等两种或以上成分复配的复合碳源。
关键检测指标:
有效碳含量:衡量碳源的可生化性,通常以COD当量表示。
安全性指标:重金属(铅、镉、汞等)含量、pH值、毒性等。
稳定性要求:储存期间成分无分层、沉淀或变质。
(2)《污(废)水处理用碳源》(T/CSTE 0001-2021)
核心要求:
碳源生产工艺需符合国家环保政策,禁止使用淘汰技术。
需提供成分分析报告,确保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。
2. 团体标准
(1)《水处理用复合碳源》(T/SCSX 0102-2020)
检测项目:
碳源类型鉴定:区分单一碳源(如乙酸钠)与复合碳源。
生物降解性测试:评估碳源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可利用性。
(2)《污废水处理用复合碳源》(T/EERT 015-2021)
特殊要求:
针对食品、电镀等行业废水,需检测碳源对特定污染物的增强去除效果。
3. 检测方法与仪器
化学需氧量(COD)测定:采用重铬酸钾法(HJ 828-2017),评估碳源的有效性。
重金属检测:使用ICP-MS(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)测定铅、镉等含量。
气相色谱法(GC):用于检测甲醇、乙醇等挥发性碳源成分。
4. 企业应用与合规要点
选型建议:根据污水水质(如C/N比)选择合适碳源,避免过量投加导致二次污染。
检测报告要求:第三方检测机构(如CMA认证实验室)出具的报告更具权威性。
工业级碳源检测标准的核心在于**有效性、安全性和稳定性**,企业需结合具体工艺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,并定期送检以确保合规。随着环保要求趋严,未来标准可能进一步收严重金属和毒性物质限值。